小麦春季霜冻冻害的发生与防治
2023-11-18 21:25:01
一、建池关
鳗鱼天生喜欢温度、避风、怕光、怕惊、怕高温。因此,池塘的建设需要方便的阳光、北风和水源。此外,池塘周围还有种植长青树和藤蔓的空间。鳗鱼池的科学建设是鳗鱼养殖的基础,一般采用水泥、砖结构,建成半地下风格,尺寸6~20m2为宜,底面铺混凝土为宜,池深1~1.5m左右。为防止鳗鱼逃逸,池角一般形成弧形,池檐向内延伸。设置进排水口和溢水口,进水口一般高出水面30~40cm,排水口安装在泥层线下,可将池水全部排出,溢水口一般设置在泥面20cm以上。排水口和溢水口应设置在进水口对面,每个出水口应使用金属网作为防逃装置。上述工作完成后,水泥池还应采取脱碱措施,避免水中溶解氧的减少和酸碱度的增加,对养殖鳗鱼造成伤害。方法为每立方米水中溶解1公斤过磷酸钙肥料或20克酸性磷酸钠。浸泡2天后,用清水冲洗,然后开始下一步工作。
二、底质关
初养者往往直接用黑色淤泥铺路,这是不够的,因为这不利于鳗鱼打洞的习惯,也提高了鳗鱼的发病率。正确的方法是在混凝土的基础上分为三层。底层铺有废植物秸秆。一般选用韧性好、透气性好、耐腐蚀性强的粗纤维植物废料,要求尺寸匹配。重量比例可以是粗杆∶中型杆∶碎料为5∶3∶2。例如先铺1~2层玉米杆,再铺20cm左右厚的油菜杆(或豆秸),再铺3层~五层纵横交错的玉米杆或高梁杆,最后撒上一层谷壳和一层生石灰(约10m2撒0.5kg);中层是黄鳝穴居的硬粘土层,一般厚度约30~40cm;上层可铺淤泥,厚度约15cm,同时撒上一层薄薄的生石灰,最后,注水进行底质消毒。
三、环境关
因为鳗鱼喜欢半水半空的洞,所以鳗鱼池应该有水和陆。这个问题通常是通过设置山脊来解决的。泥埂上窄下宽,底宽40cm,高度约40cm。相邻泥埂之间是相通的泥沟,沟面宽度和深度约为30cm。堆积泥埂时,注意刮掉底面的软泥。然后可以在泥脊上种植一些水生植物,如水稻、菱角等经济作物。如果有合适的中草药,最好种植它们。此外,为了遮挡阳光,池顶植被可以根据鳗鱼池的大小种植2种~三株葡萄,藤蔓布局以西密东略疏为宜。还可以种植丝瓜、葫芦等藤蔓来控制光照,尤其是夏天的西晒。这样,就为黄鳝的生活创造了一个更合适、更稳定的小生态环境。
四、苗种关
目前,幼苗主要来源如下:一是直接从野外捕获,每年4次~10月份,鳗鱼笼可以在稻田和浅水沟通行,也可以通过晚上点灯的方式捕捉。捕获的鳗鱼在放养前会生病受伤。这种方法特别适合初养者。二是从市场上购买。从市场上选择体质强壮、无病无伤的;白色、无光泽、瘦弱的体色不能用作鳗鱼。此外,黄鳝的橙黄色比青灰色的生长速度和增肉倍数更高,尤其是黄斑较大的。同时要注意苗种规格要基本一致,最好每公斤20公斤~50尾,规格太小,成活率低,当年无法上市;规格太大,增肉倍数低,单位净产量不高。投入鳝种前7~每平方米池塘用生石灰0.2公斤清池10天。放养密度取决于情况:每平方米水源充足,鳗鱼规格小,可放养3~6kg;水源不便,鳗鱼规格大的每平方米可放养2.5~5公斤,还可以放入泥鳅混养,占鳗鱼总重量的10%。
五、驯饲关
从自然环境中捕获的鳗鱼一般不吃人工喂养的饲料,必须经过驯养过程,否则会导致繁殖失败。驯养方法如下:鳗鱼放养3~4天内不投饲,然后在黄鳝正常行动后,晚上开始引食。黄鳝最喜欢的蚯蚓和贻贝用于引食饲料。用量可为鳗鱼总重量的1%。第二天,根据饮食情况适当调整诱饵量,并提前一点。由于鳗鱼对诱饵有很强的选择性,成功引食后,必须逐渐将其他来源广、价格低、适口性好、增肉率高的诱饵混合到引食饲料中,甚至人工配合饲料中。必须注意的是,动物原料应煮熟(活饵除外)。投饵地点最后定位在泥埂一端稍微压平的台面上,投饵时间最好在能看清黄鳝吃的晚上。一般来说,驯养工作将在大约一周后基本完成。
六、水质关
水质好,要勤换水。一般来说,春秋每3次~每五天换一次水,夏天一次。~每2天换一次水,每次换水只能换1/4~1/2,进水温度应尽可能与池水温度一致,温差不得超过3℃。中午换水比较好,有阳光的时候最好换水。换水时,要注意清洗餐桌和污染场所。能保持微流水的条件更好。水质好的表现是黄鳝吃饭时会发出“吱吱”的声音。池内水位应根据水温、季节和天气情况适当调整,一般应控制在6~在25cm范围内,原则是低温时浅,高温时适当加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