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蟹养殖怎么防治青苔

柔菊网 0 2023-11-18 12:00:02

苔藓,又称泥苔,是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丝状绿藻的通称。在指导示范区塘口生产过程中,笔者发现部分蟹池苔藓滋生严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麻烦。经过实验探索和总结

  苔藓,又称泥苔,是水绵、双星藻、转板藻等丝状绿藻的通称。在指导示范区池塘口的生产过程中,笔者发现一些蟹池苔藓繁殖严重,给养殖生产带来了很大的麻烦。经过实验探索,总结了以下有效的苔藓防治方案,供农民参考。

  一、青苔的危害

  春天天气转暖后,当温度上升到10℃以上时,苔藓开始在池塘浅水中繁殖生长。早期,它们像头发一样附着在池底,上端直立在水中。随着温度的升高,苔藓大量繁殖。严重时,它们像悬挂在水中的网一样悬挂,形成混乱的丝绸。当苔藓老化时,它们离开池底,变成棉絮漂浮在水面上,颜色为黄绿色,手感油腻。苔藓的主要危害如下:

  1. 对河蟹的影响。在轻的情况下,大量的苔藓漂浮在水中,影响河蟹的觅食,导致其生长缓慢。在严重情况下,苔藓在池中死亡,被风吹到池角或底部变黑,分解产生硫化氢等有害气体,导致水中氨氮含量增加,溶解氧含量降低,导致河蟹中毒死亡,养殖存活率降低。

  2. 对池塘水环境的影响。大量苔藓漂浮在水中,阻碍水温的升高和氧气的溶解,消耗水中大量的无机盐等营养物质,破坏蟹池中正常营养物质的新陈代谢,使池水变薄,影响池塘中蜗牛等底栖生物的生长和光能的吸收,减少池塘中浮游生物的繁殖。在严重的情况下,它也会影响水生植物的生长,导致水生植物的老化和死亡,这很容易损害水质。

  二、苔藓产生的原因

  1. 连续养殖多年,池底容易板结,池内氮磷比例失衡,导致苔藓滋生。

  2. 蟹池冬季积水,春季未排干,池塘清理不彻底。此外,冬春水温低,浮游生物少,导致苔藓滋生。这种情况通常发生在老池塘的入口处。

  3. 由于土壤贫瘠,沟内水位较浅,进水后肥水或蜗牛过多,导致水体过薄,导致苔藓繁殖。

  三、预防方法

  1. 清整消毒。冬季养殖品种起捕后,将池水排干,清理池塘,清除池塘杂草,暴露在阳光下冷冻,用生石灰按150kg/亩量化浆洒在整个池内。放养前一周,用茶籽饼清理池塘20公斤/亩(先用温水浸泡一夜),杀死有害野杂鱼。一般7天后茶籽饼的毒性就会消失。茶籽饼能使单胞藻类快速繁殖,具有肥水培养藻类的作用,并能抑制苔藓的生长萌发。

  2. 早期适度肥水。蟹池进水后,每亩施用发酵腐熟粪肥1000~同时采取以下预防措施:第一天使用金硅藻(1公斤/亩) 氨基酸益藻钙肥(0.8升/亩)第二天使用复合菌(1公斤/亩) 菜籽饼(先浸泡2~3小时)10公斤/亩全池均匀洒水;或第一天使用抑苔培藻精华(1公斤/亩) 氨基酸益藻钙肥(0.8升/亩),第二天使用复合菌(1公斤/亩) 菜籽饼(先浸泡2~3小时)10公斤/亩全池均匀洒水。根据前期水色变化,可采用追施生物肥或换水的方法来调节水质,使池内藻类的繁殖达到一定密度。

  3. 种植多种水生植物。早期必须种植多种水生植物。冬季、清明前,在蟹池内种植伊乐藻、轮叶黑藻、苦草等沉水植物,并采取有效措施保护水生植物。必要时,应使用磷酸二氢钙5公斤/亩,以促进水生植物的生长。

  4. 改变螺蛳的交付方式。螺蛳早期一次性交付改为分期分批交付。3月份按75公斤/亩交付,主要分布在池塘蟹沟,4月份按75公斤/亩交付,5月中旬按150公斤/亩交付,8月中旬再交付100公斤。

  5. 放养细鳞斜颌鲶鱼。这是目前防治苔藓最实用的生物控制方法,每亩可饲养约200尾细鳞斜颌鲶鱼。细鳞斜颌鲶鱼更喜欢吃生藻类,可以有效控制水中藻类的数量,防止藻类繁殖导致水质恶化,也可以吃水中残留的鱼饵。

  四、处理方法

  1. 当水中发现少量苔藓时,将苔藓颗粒喷洒在整个池中杀死(0.2公斤/亩)或草苔净(25克/亩),直接喷洒在水面苔藓表面,要求喷洒均匀全面,能有效控制池中丝藻在高温季节的泛滥。

  2. 用药3天后苔藓死亡,立即施用解毒净水剂(0.5公斤/亩)改善水质,同时施用基质改良剂;第四天,用抑苔培藻精华(1公斤/亩) 氨基酸益藻钙肥(0.8升/亩);复合菌(1公斤/亩)第五天使用。 全池均匀泼洒菜籽饼(10kg/亩)。根据水色,每10天补充一次生物肥料和复合菌,可有效控制蟹池苔藓。

上一篇:鳜鱼的生态养殖技术
下一篇:猪肠便秘的中西医结合疗法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