唑类杀菌剂春耕要慎用

柔菊网 0 2024-01-19 22:20:01

  三唑酮、烯唑醇等唑类杀菌剂多年前广泛应用于水稻生产。其中,三唑酮在生产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经过多年的使用,防效性下降,用药量增加容易造成药害,应用面积迅速减少;烯唑醇等产品由于价格高或部分地区使用不当,使用面积不太大。近年来,由于水稻纹枯病的严重发生,井冈霉素防治效果普遍较差,唑类杀菌剂开始广泛应用于水稻纹枯病的防治,取得了良好的防治效果。目前,丙环唑及其与苯醚甲环唑的复合剂、已唑醇、烯唑醇、戊唑醇等是防治水稻纹枯病的唑类杀菌剂。上述唑类杀菌剂的杀菌机制基本相同,主要通过抑制真菌中麦角甾醇的生物合成。基于类似的作用机制,这些药物也会抑制水稻等作物中赤霉素的形成,从而抑制水稻等作物的生长发育。不同的唑类杀菌剂对作物生长有不同的抑制作用。据南京农业大学相关专家介绍,几种唑类杀菌剂浓度相同,出苗后12天水稻叶面积生长抑制如下:抑霉唑15%、三唑醇16%、丙环唑20%、三唑酮22%、氯苯啶醇23%、乙环唑27%、苯氯三唑醇28%、烯唑醇45%。其中,烯唑醇等药物抑制作用较强,丙环唑、三唑酮抑制作用较弱。此外,据报道,戊唑醇对作物生长也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大致类似于烯唑醇;自唑醇对作物的抑制作用略弱于丙环唑和三唑酮。苯醚甲环唑对作物的抑制作用弱于已唑醇。丙环唑、苯醚甲环唑、已唑醇、烯唑醇、戊唑醇、三唑酮等唑类杀菌剂具有较强的内吸传导性,能迅速被作物吸收并在体内传导,用于作物病害防治的持续期一般可达20天左右。从大规模试验和大规模生产应用的角度来看,这些唑类杀菌剂通常在低于作物药害剂量的情况下对作物病害有很好的防治作用。按照注册推荐剂量正常使用,一般不会对作物造成药害。据报道,丙环唑等唑类杀菌剂使用不当对作物造成轻微药害后,对作物生长的抑制作用一般只持续7天左右,以后可以逐渐恢复。根据唑类杀菌剂的特点,特别适用于水稻拔节前或拔节初期。在此期间,水稻纹枯病一般处于发病初期。根据正常剂量或适当剂量使用这些药物不仅对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作用,而且可以抑制基部节间的延长,防止后期倒伏,一般对水稻抽穗没有不良影响。长期在水稻上部三个拉长节,即使用烯唑醇、戊唑醇等抑制生长的药物,只要注意短期内不过量或反复使用,通常不会影响水稻的正常抽穗和强度。矮秸秆水稻品种和一些有轻微包颈现象的粳稻品种体内赤霉素合成能力较弱。抽穗前上部两节长期拔除,应特别注意控制唑类杀菌剂的用量,短期内不得过量用药或反复用药。唑类杀菌剂单剂按推荐剂量正常使用,两次用药间隔应在一周以上。

上一篇:酢浆草是哪个国家的国花
下一篇:过冬落叶的树木是什么树木(冬天光秃秃的灌木种类和形状)
相关文章
返回顶部小火箭